转包是否是一把金钥匙

最近,行业里面发包的规模越来越大。在现有的离岸外包领域,服务外包服务的方式类似,利润率也相差无几,故人员规模的大小就基本就等同于利润的量级。而再发包,就是能在短时期内取得规模急速扩大的一种良方。

同时,转包这也是提高利润率的一种方式。显然,发包的公司应当在这个产业链里面站得更高些,利润也会更高些。

那么,这真的是解决外包行业所有问题的金钥匙吗。

我虽然没有深入接触过这种方式,但我依然有一些粗浅的想法。

首先,在合同上所有发包的本质几乎都一样,就是乙方服务,甲方付钱。但是在软件转包这个链条上,我觉得其实有三种甲方。第一种是无庸置疑的正真甲方,他们需要东西,但自己不会做,愿意为这个付钱。第二种是为第一种甲方,提出整套的咨询方案,解决方案的一方。一旦和第一种甲方签署合同,就会把那些低利润率的开发工作,转包给其下游的公司。第三种是,为第二种提供软件开发服务,但是由于规模或人力成本的考虑,将一部分发包给同质却更加初级的软件公司。显然对于一个软件公司,这把金钥匙的关键就是如何能做到第二类的甲方。但这个不会是简简单单请一些外注就可以轻易实现的,这要求企业在质的层面,真正走向上游。

其次,如果再发包不是真正的专业工作的分工协作,而是纯粹工作量的分担。这势必有个这样的事实,两个同质的公司,做甲方的会比乙方更专业,甲方的人力成本也要高于乙方的成本,甲方的开发质量也会高于乙方的质量。那么这个种分工,也会导致开发质量的下降。

第三,要将转包的方式长久持续下去。需要建立在一个甲方,乙方双赢的平衡。维持这个平衡的一个条件,就是甲方有乙方不能逾越的门槛,否则乙方就会越过甲方,和最终的甲方直接合作。这个门槛,放在中国,可能只是一个软实力,一个资质,一个人脉或关系。比如修建铁路必须是国有的资质,即使那些实力足够的企业也不可能越过那些国有企业,直接从政府接到工程。更广泛的来说,甲方应该有超越乙方的实力和资源。例如,我们可以为一个电商提供从系统到硬件的一套解决方案。而其他的公司只熟悉其中某些方面,却没有能力承接全套的开发。在这个条件下,甲方和乙方就能长期持续的双赢下去。

第四,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的转嫁,转包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。这大约也是日本公司采取大量派遣社员的一个重要因素。但是如何让这个收放自如,对于甲方来说也是一个课题。应该不能说,对待外注,接包公司,就是呼之即来,挥之即去的态度。这个需要一个更加包容和强大的人力资源部门。